欢迎光临《西安网》

设为首页|收藏本站|订阅本站

首页 | 美食 | 娱乐 | 旅游 | 财经 | 科技 | 数码 | 家电 | 家居 | 房产 | 汽车 | 教育 | 健康 | 时尚 | 影视 | 百科 | 购物 | 商讯 | 八卦
滚动资讯:
当前位置: > 西安网 > 新闻 > 正文

竹林关防汛十二时辰

2025-07-22 11:23 来源:编辑:广告推送

一、晨光里的防线构筑

清晨五点的丹江水面泛着铅灰色波纹,竹林关镇农综站站长李孟已踩着露水开始巡堤。他手中的探水杆在护坡石缝间灵活游走,突然在K3+200处停下——几处蚁穴状的渗水痕让他立即掏出防汛终端机。半小时后,二十名应急队员带着混纺土工布赶到现场,这种借鉴都江堰工艺的"石笼包粘土"处置法,是秦岭南麓防汛的特有智慧。

二、午时三刻的生死时速

"气象云图显示强对流回波正在形成!"正午的防汛指挥部里,大学生村官李敏盯着卫星云图惊呼。刹那间,全镇17个自然村的云喇叭同时响起:"请立即停止田间作业!"暴雨倾盆而下时,七旬老人王桂兰正被两名志愿者架着转移,她身后的土坯房在雨幕中渐渐模糊。而在镇中心小学,孩子们却围着新到的"防汛科普机器人"听得入迷,这个由县科技局研发的应急教具,正在用动画演示泥石流避险要领。

三、子夜时分的守护微光

凌晨两点的临时安置点飘着艾草香,镇卫生院医生正在为转移群众贴敷三伏贴。"既要防大汛,也要治未病。"老中医赵大夫说着将药箱转向角落——那里有台静默运转的边坡监测仪,激光探头穿透雨夜,实时传回的数据正在县大数据平台生成预警模型。窗外,巡堤人的头灯在河岸连成星河,与汉代就存在的古堤遗迹遥相呼应。


复制链接 打印
上一篇:以高水平对外开放 助力民族复兴伟业
下一篇:没有了